□本报记者徐金忠黄淑慧 四季度以来,上市公司在完成三季报披露后,股东减持风潮涌动。Choice数据显示,11月以来,已有百余家上市公司披露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情况或公布减持计划。 事实上,上述股东的减持动作
□本报记者 徐金忠 黄淑慧 四季度以来,上市公司在完成三季报披露后,股东减持风潮涌动。Choice数据显示,11月以来,已有百余家上市公司披露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情况或公布减持计划。 事实上,上述股东的减持动作只是年终减持套现的“冰山一角”。统计数据显示,11月和12月A股市场将迎来限售股解禁高峰,这两个月的合计解禁市值接近6000亿元。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减持潮正暗流涌动。 对此,市场人士多认为,合法合规的股东减持行为是市场参与者有序流动的表现,在三季报和年报之间的“窗口期”,上市公司股东增减持操作增多也合乎常情。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恶意减持套现事件也屡见不鲜,市场上甚至存在着面向股东减持的所谓“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利用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过程中的信息优势等,做二级市场炒作“配合”及减持股份“倒腾”等生意,存在着灰色地带。这部分减持动作,正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