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莹颖 上半年随着市场的逐步调整,增量资金入市迟滞,受此影响,主动管理型股票产品的发行受阻,公私募等实力机构转而发力定增业务。虽然近期不少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频频流产,但根据多年的投资经验,机构人士已经总结出“熊市不炒股,
□本报记者 黄莹颖 上半年随着市场的逐步调整,增量资金入市迟滞,受此影响,主动管理型股票产品的发行受阻,公私募等实力机构转而发力定增业务。虽然近期不少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频频流产,但根据多年的投资经验,机构人士已经总结出“熊市不炒股,牛市不做定增”这一规律。他们认为,定增的最好介入时机并不是大牛市,是低位震荡市,而现在正是市场的底部区域,很多公司的股价都处于低位,此时参与定增,股价便宜,折扣高。 定增项目频流产 近期上市公司定增到期失效的情况屡屡发生。6月23日,大族激光公告称,公司定增项目批复后,一直努力着手实施发行事宜,但因股票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而影响了发行节奏,公司未能在证监会核准批复规定的6个月有效期内完成本次非公开发行,因此证监会关于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到期自动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