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临6月末,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就显得格外紧张。这种情绪源自2013年6月末以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大幅飙升引发金融市场各项资产价格暴跌的“钱荒”事件。虽然已过去三年,但是每年6月末,金融市场仍对此事件心有余悸,年中流动性格局也不轻言宽
近年每临6月末,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就显得格外紧张。这种情绪源自2013年6月末以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大幅飙升引发金融市场各项资产价格暴跌的“钱荒”事件。虽然已过去三年,但是每年6月末,金融市场仍对此事件心有余悸,年中流动性格局也不轻言宽松。三年之后反思“钱荒”事件,首先需要区分的是银行间流动性趋紧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前者指的是银行间供需不匹配引发的部分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供小于求,后者指的是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最大的资金供给方——央行的满足引发的流动性紧缺。就“钱荒”事件来看,毫无疑问应是后者的体现。中央银行控制流动性供给的缓慢增长,以致每日交易结束时参与清算过程的银行均处于资金紧缺状态,不仅如此,当金融市场中很大一部分流动性来自前期从央行获取的短期借贷资金时,银行的当期再融资需求就面临很大的风险,再融资需求的广泛存在使得银行间拆借市场不能满足再融资需求,此时银行间拆借利率等借贷成本飙升,并引发资产抛售以获得流动性。从当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基调看,MLF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逆回购等短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占据了银行获取流动性的主要源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每逢6月末,市场总要对流动性格局担忧一番:央行在准备金供应中的垄断地位使得利率等价格部分“外生性”,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价格和数量均受其较大影响。因此“钱荒”事件过去三年之后,金融机构对流动性供需的担忧始终处于谨慎状态,并密切跟踪央行的一举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