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在这个将与“5·30”等暴跌行情齐名的交易日中,沪指一路低开低走不断上演惨烈暴跌,尾盘更一度大跌逾8%击穿3100点。最终,沪指狂泻260.15点,大跌7.7%;
2015年1月19日,在这个将与“5·30”等暴跌行情齐名的交易日中,沪指一路低开低走不断上演惨烈暴跌,尾盘更一度大跌逾8%击穿3100点。最终,沪指狂泻260.15点,大跌7.7%;深成指跌幅亦达6.61%,跌去761.87点。 昨日下午,大暴跌之际,西安股民小黄手忙脚乱地在电脑上截屏发图给本报记者,“快看市场奇景,股指期货跌停了。”不过在数十分钟收盘后,他又黯然发来一条消息,“看来刚才我是白激动了,本想着赶紧截张图纪念这个暴跌时刻,谁能想到它们竟然会封死跌停直到收盘”…… 下午2时19分,股指期货主力合约1502携下月合约1503、下季合约1506集体封死跌停板,1509合约跌幅超12%。则将这场断崖式杀跌推至恐慌性高潮。多项利空和担忧情绪合力之下,最终形成的惨烈后果大家有目共睹。从个股看,“大金融”条块首当杀跌锋芒,截至收盘,除停牌的宏源证券、新华保险两只个股外,券商、保险、银行三大板块中的金融股几乎全部跌停,由此蔓延的杀跌狂潮还极具摧毁性的席卷了市场的各个角落,157只个股摔上跌停板,跌逾5%的个股超过700只,最终收跌个股近2000只。遍寻整个市场,几乎难以觅出一只能够维持强势的热点脉络,能够挣脱踩踏式杀跌的个股就已堪称强势。4个小时的交易时段,就使得“牛气冲天”的红火格局沦为“一地鸡毛”,“一日入冬”的颠覆性转折,令股民猝不及防。 收盘之后,被暴跌“跌麻了”的股民们,开始用“编段子”的黑色幽默方式,吐槽满腔愤懑、掩饰心中惶恐。“暴跌时满仓券商股的感觉太让人安心了,开盘后没有一只是下跌的——因为它们都开在跌停板上了”;“如果周一你手里没有几只跌停板的股票,那就只能说明你前期一直没踏准主力节奏……” 从表面上看,证监会在上周五盘后的“两融业务违规处罚令”,是此次暴跌的直接推手,但这显然不是全部,似乎是“巧合同步”出现的多重利空也都发出了阵阵杀气。 中信证券大股东的天量减持,对于敏感的券商股也是雪上加霜。就在严厉处罚令下达的同时,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其大股东中国中信有限公司于1月13日至16日连续减持股票34813.17万股,合计减持套现资金超过100亿元;此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进也被投资者视为利空之一。证监会主席肖钢在2015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注册制改革成2015年头等大事”,这直接摧垮了此前业界“注册制或待明年成行”的乐观预期;与此同时,2014年宏观数据即将公布。由于之前cpi已连续4个月徘徊在1.5左右,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工业利润也出现负增长,因此,基本面预期的不乐观,也给短期市场形成较强的做空预期;最后,一条“本周两市共有37家上市公司合计近52亿股限售股解禁,市值逾700亿元以上”的消息,也不禁让投资者为单周解禁额度排名较前的这一个交易周忧心忡忡。 面对这一轮资本圈飓风的巨大杀伤,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昨日盘后对中小投资者的忠告可谓语重心长:“本轮牛市是历史上最难操作的一轮牛市,千万不要满仓,不要借钱炒股,小心驶得万年船。” 记者 刘宁 历史告诉你后市怎么走 “牛市中的长阴”不可怕 股指期货、沪深300跌停,沪指一度跌逾8.33%,券商、银行、保险这些大蓝筹近乎全线跌停,各种此前大牛的个股躺倒一片……种种惨况,令一些资深股民不由得忆起了“血光四溅”的“5·30行情”——要知道,引发连续暴跌的“5·30”当日,沪指也不过录得6.5%的跌幅,与昨日沪指最终的7.7%相比已是小巫见大巫。既然“踩踏事故”已在a股变现,那么,惨剧会在后市连贯而至吗? 在波诡云谲的当下,要绝对精准地回答上述问题,显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如果我们通过观察历史交易数据来“借古鉴今”的话,或许会让股民们得到一些概率性推论。 观点:“牛市中的长阴”你别怕 知名市场人士玉名认为,周一的大跌“恐慌性踩踏”意味浓重,市场如此反应实有过激之嫌。经历了如此的突发洗礼之后,坚定的资金留下,主线热点会更为突出。 通过记录a股历史上的“单日最大跌幅前十名”数据,我们能够发现最为惨烈的巨大阴线,却往往突发于牛市之中。究其缘由,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中机会和风险的集中释放所致,但它们一般都不能改变行情原有的大趋势——也就是说,牛市中暴跌完了该涨还会涨。 数据:惊天暴跌过后多有反弹 记者梳理万得数据后发现,1996年至2008年十多年间,沪指一共曾出现过26次超过5%的单日大跌,但次日却多以大涨报收,与收跌交易日的比例高达5∶1以上。比如,1996年12月17日沪指暴跌9.44%,但次日就拉出了7.42%的长阳;1997年2月18日,沪指再度重挫8.91%,不过第二天又一口气拉起7.58%;最为经典的当属2007年“5·30”行情,当日沪指暴跌6.5%收于4053点,但就在这次“惨剧”4个半月后,沪指却一路冲上了6124高位…… 周期:为时多为两周 再看看单波调整的“杀跌极限值”数据。以2006年至2007年的历史大牛市主拉升时段为例,2006年3月份,沪指从1308点调整至1230点,5个交易日下跌5.3%;2006年6月份,1695点到1512点,9个交易日下跌10.8%;2006年7、8月间,24个交易日下跌12.3%;2007年1、2月间,10个交易日股指调整了15.1%;2007年5、6月间,5个交易日暴跌达21.5%;2007年6、7月间,13个交易日调整幅度17.4%。 总结梳理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牛市开始阶段时,股指出现调整的幅度会比“牛尾”时段小一些,幅度均值基本在10%,不过调整时间都是两周左右。对比上述历史规律性数据,再来看看本周一的暴跌:沪指从3400点一线直落3100大关,调整幅度可以说已基本接近了10%,可以说再度向下的空间已然不大,但从调整周期来看,恐怕还有一段“时间换空间”的拉锯折磨。机会全无忧”了——一旦洗盘和调整结束,股指再度反弹之时,市场的热点风格和主线会否发生诸人难料的改变?不过,这种风格转变的可能性和方向性,显然不是我们能够在现在就精准预判到的。因此,当下股民应该做的就是两点:首先是不必恐慌,其次是不要盲目操作,绝望割肉或赌博式“抄底”均有可能加剧你的资金风险。 记者 刘宁 1996年以来暴跌之后沪指走势 时间 涨跌幅 第二天 第三天 1996.12.17 -9.44% 7.42% -7.23% 1996.12.19 -7.23% -1.90% 1.90% 1997.2.18 -8.91% 7.58% 0.25% 1997.5.8 -6.04% 4.42% 2.26% 1997.5.14 -5.81% 2.79% -7.18% 1997.5.16 -7.18% 2.18% 2.71% 1997.5.22 -8.83% 1.54% -0.22% 1997.6.6 -6.24% -0.03% -2.60% 1997.9.22 -6.80% -5.62% 6.53% 1997.9.23 -5.62% 6.53% 0.63% 1998.8.17 -8.36% 0.08% 5.11% 1999.7.1 -7.61% 3.38% -1.97% 2002.1.28 -6.33% 2.44% 0.27% 2007.2.27 -8.84% 3.94% -2.91% 2007.5.30 -6.50% 1.40% -2.65% 2007.6.4 -8.26% 2.63% 0.24% 2008.1.22 -7.22% 3.14% 0.31% 2008.1.28 -7.19% 0.87% -0.90% 2008.4.9 -5.50% 1.69% 0.61% 2008.4.14 -5.62% 1.57% -1.69% 2008.6.10 -7.73% -1.57% -2.21% 2008.6.19 -6.54% 3.01% -2.52% 2008.10.27 -6.32% 2.81% -2.94% 2008.11.18 -6.31% 6.05% -1.67% 2009.7.29 -5.01% 1.69% 2.73% 2009.8.17 -5.79% 1.40% -4.30% 2009.8.31 -6.74% 0.60% 1.16% 2010.5.17 -5.07% 1.37% -0.27% 2010.11.12 -5.15% 0.97% -3.98% 2013.6.24 -5.30% -0.19% -0.42% 专家解读 周一大盘出现了让人出乎意料的暴跌,沪指暴跌一度超8%,创近7年最大跌幅,跌超280点,金融股全线跌停。针对这种走势,一些专家给出了解读。 暴跌与“5·30”有区别 踏空者可抄底 李大霄:本次暴跌与5·30有本质区别 “股市名嘴”李大霄表示,周一的暴跌与2007年的5·30行情有本质区别。5·30行情是全速跌停,跌速比今天快得多;另外,5·30是小盘股、垃圾股的泡沫到了顶峰后破灭,周一的下跌是蓝筹股涨得过急的回跌。对于市场上流传甚广的“证监会打压蓝筹股、强按牛头”的说法,李大霄认为有些偏颇,比较过激。李大霄认为,证监会上周五对券商的处罚,是规范市场的行为,是为了市场长远健康的发展,可以保护投资的利益,不能将股市暴跌原因抛给证监会。 沈正阳:大盘最快一周调整到3000点 大盘前面调整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受这次利空消息的影响,大盘调整目标大概在3000点附近,调整的时间有可能是两周,如果快的话,有可能一周就完成。大盘调整到位后,可能会经历较长时间的盘整,才会重新走强创新高。 花荣:大盘周二止跌走强 他表示,周一大盘的重挫是市场强势上涨过程的大震荡,预计周二就会止跌,然后重新步入前期的强势,并持续到春节前。周二将是最好的买点。但是券商等权重股行情基本上告一个段落,因而大盘指数的上涨速度将会比较慢。 向威达:牛市第一波到尾声 长城证券研究所所长向威达对此表示,牛市第一波近尾声,短线将高位震荡,大蓝筹股适当减仓。 王骏:本周是踏空资金建仓好时机 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表示,当前大跌主要是上周证监会对两融规范导致的。此次利空消息将在本周内会被市场消化,最快周二即可止跌,所以本周正是逐步建仓银行、保险和券商股的机会。 李伟斌:千金难买牛回头 深圳市摩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斌称,a股指数狂跌8%,小型5·30再现江湖。千金难买牛回头,牛市每次暴跌都是进场机会,场外200万亿的房地产资金仍将趁这次难得的牛回头继续进入股市,大盘后市企稳后将再度缓缓走高,完全符合管理层喜闻乐见股市走慢牛的想法。 综合 暴跌缘由 庞大“杠杆”资金成惊弓之鸟 融资规模过万亿 庞大“杠杆”资金成惊弓之鸟 管理层出手规范两融之所以引发市场巨震,与本轮行情资金面特征密切相关。 实际上,自从央行去年11月底降息以来,短短两个月间沪深300指数涨幅已达43%,创出5年来的新高,然而降息之后资金“输血”实体经济的初衷却扭曲为资本市场的疯狂。 依靠券商等杠杆融资业务入市的资金,在行情上涨时会加速上涨、在行情下跌时会加速下跌地放大情绪。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高达1.1万亿元。而按照部分机构的测算,加上股票质押融资、股票收益互换、银行伞型计划和单一账户融资产品,以及民间融资及p2p资金等,a股杠杆交易资金或高达2万亿元,交易量占比超过37%。 融资资金大量入市,为本轮行情推波助澜,甚至造就了“杠杆上的牛市”。与此同时,高企的融资成本也使得庞大“杠杆”资金成为惊弓之鸟。在此之前,与查两融、“降杠杆”相关的消息和传言曾数度导致市场大幅调整或盘中巨幅震荡。而此番整顿两融,被市场视为管理层发出“信号”,从而引发恐慌。 民族证券研究员宋健表示,未来管理层将密切关注并频繁审查两融业务。而融资融券业务“门槛”重新抬升导致合格客户大幅降低,则令短期市场面临失去部分流动性的风险。 作为本轮行情的“明星”板块,券商板块后市将如何表现?一些机构认为,对于上市券商而言,政策风险大于业绩风险。在中长期看好的同时,券商股短期或经历风险释放的过程。新华 权威声音 证监会否认打压股市 低于50万融资户不会强制平仓 昨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答了相关问题。以下是这次采访的主要内容: 问:上周五,证监会通报券商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情况,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司官员撰文称要防止过度“放水”。受这些因素影响,周一股市暴跌。请问,金融监管部门是否有意联合打压股市? 答:周一股市跌幅较大,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你所提到的几方面的情况,被市场解读为监管部门联合打压股市,这与事实不符。大家都知道,我会于2014年12月中下旬,对45家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进行了例行检查,1月16日我会通报了检查情况。从检查结果看,目前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运行平稳,整体风险可控。对12家存在违规行为券商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旨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融资业务规范发展,市场不宜做过度解读。 问:对证券公司开立融资融券信用账户时证券资产低于50万的客户是否要平仓?这类客户是否继续参与融资融券业务? 答:对证券公司开立融资融券信用账户时证券资产低于50万的客户,继续按证监会原有政策和规定执行,不因为这一资产门槛而强行平仓。对这类客户,证券公司要加强风险评估,切实做好风险提示和客户服务。 新财 公司回应 海通证券: 处罚或影响906万利润 海通证券周一收盘后回应了暂停两融三月开户对公司的利润影响。 本次检查监管点评:总体平稳、风险可控,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但是检查发现4个问题:部分公司出现违规展期、向不符合条件客户融资、未按规定及时处分担保物、部分公司整改不到位。 本次处罚:不是停止融资融券业务,是暂停新开户3个月。 公司表态:坚决拥护监管层的决定,积极整改。 经测算:对公司业务影响不大,大概影响906万利润(佣金700万,利息200万)。已经开户的不合规客户(50万资产以下),未来能不能做两融业务,监管部门尚未给出结论,要等会里的通知。目前50万以下客户在融资融券余额里占比是较小的,目前50万以上客户符合开两融资格但尚未开户的只有十几万户,占总客户比例很低。目前海通两融杠杆率不足1.5倍,行业中属于较低水平。 周一大跌,公司客户两融担保物中触及强平线(130%以下)的比例非常低,且客户资质普遍较好,能够及时补仓。 未来两融业务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2014年创新资本中介业务(两融、约定购回、股票质押)较2013年增长240%,随着今年h股增发完成补充资本金,预计将继续增长。 证讯 后市操作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静待超跌买入机会 中金财富研究周一发布最新市场点评称,暴跌后,怎么办? 1.融资监管引发a股暴跌,逻辑与2007年5·30印花税冲击基本一致,同属于交易制度变化引发的价值外冲击。 2.交易制度变化不会扭转市场趋势,但一定会放大市场波动,改变市场形态。回顾5·30,交易制度引发的政策冲击不仅引发了短期快速调整,也成为指数节奏和风格特征的分水岭。 3.a股面临阶段切换的内在诉求,油价调整趋缓、政策预期转冷都要求a股走势慢下来,但参照2013年日本股市的经验,阶段转换不会自然过渡,而会通过调整确认。 4.政策冲击过后市场形态必然发生变化,5·30之后是指数由慢到快,风格由小变大;但没有了加杠杆的刺激,存在注册制的隐忧,本轮冲击之后或许是从快到慢,蓝筹轮动的开始。 5.对市场,建议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因为杠杆盘会助涨助跌,不要在趋势未明前轻易抄底;对结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与其追逐抗跌板块,不如静待优质品种超跌买入机会。政策冲击将揭开洼地轮动的大幕,渐被淡忘者优于刚被抛弃者,持续滞涨者优于已被热捧者,风雨过后,或者是滞涨蓝筹股和白马成长股的天堂。 中证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 |